当前位置: 主页 > 电影大全 > 红色赞美诗

红色赞美诗(1972)

红色赞美诗

评分:7.6 / 地区:匈牙利/ 片长:87分钟(匈牙利) 导演:米克洛斯·杨索 / 热度:4563℃
类型:剧情/歌舞/战争/ 语言:匈牙利语 / 英语 / 拉丁语 编剧:Gyula Hernádi
主演: Lajos Balázsovits/András Bálint/István Bujtor/Gyöngyi Bürös/Tamás Cseh
状态:高清版更新:2018-10-28
影片别名:红色赞歌 / 红圣歌 / Red Psalm

红色赞美诗下载地址

红色赞美诗影评or剧照

长镜头好多但是不枯燥,疯癫荒诞的剧情,围圈和少男少女们的肉体,思考压迫和起义的本质,对自由的分歧导致了最后的悲剧,所谓的红色指的是匈牙利人民的血液

红色赞美诗剧照

不断的死亡和红色还有运动长镜头表现了工人的抗争,在空旷的地方进行长镜头调度,红色是极有象征含义的。 由于自己对匈牙利历史不甚了解,所以会影响到理解。影片中的角色没有明显的人物性格,是群像式展览,最后这群人被士兵围住,开枪的场景很震撼!

红色赞美诗剧照

#FIFF5#高度符号化的共产主义电影,与另外一部以红色闻名的电影《蓝白红三部曲之红》有所不同,《红色赞美诗》里红色比例不高,但是每一处红色元素都埋藏一个暗喻,成功将红色拔高到了无产阶级信仰的位置。同时也再次印证我一贯观点:主旋律电影不等于烂片,它也可以非常好看非常有艺术价值

红色赞美诗剧照

87分钟,28个镜头,米克洛斯·杨索可算得上长镜头的殿堂大师,只是我个人并不喜欢这部电影。它更像是一部通过摄像机的走位编排的歌舞剧,除了机身走位和人物调度之外其他方面少有可取之处。杨索所秉持的运动叙事恕我直言没必要,机器的推拉摇移以及人物的出画入画只是服务于极致的形式。 尽管这种运动叙事不敢恭维,但这片子的长镜头的确让人折服,不该叫红色赞美诗,该叫长镜头赞美诗。

红色赞美诗剧照

「赞美诗」在一般化的趋势同民族元素及更独特的象征主义之间保持着平衡,可以说是在布莱希特和艺术电影现代主义的影响之下,杨索又一部重演革命传统的华美诗章;影片其实未指明具体的事件或时期,但可以看出讲的是匈牙利农民反抗地主与士兵的一次斗争;通过摄影机的变焦伸缩、横摇和推移,受害者与压迫者反复漂浮着穿过一个抽象、时而扩展又时而收缩的空间;农妇抓着和平鸽与挥舞来福枪、受害者戴着红花复活、血流成河、燃烧的教堂等都体现了对革命符号的充分利用。

红色赞美诗剧照

典型的杨索风格,舞台剧式的历史片,与《伊莱克特娜,我的爱》简直就像一部影片的上下集。自成一派的叙事方式。满含政治隐喻,需要熟悉匈牙利历史。共产主义、农民、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宗教……在匈牙利的大草原上来来去去那些事。

红色赞美诗剧照

歌舞本是代表人类最自然纯洁的精神愉悦和自由,这和军队的整齐,统一,庄严有了一种对立感,不协调感。 导演用音乐舞蹈表达心底那份对原始自由向往。 而舞蹈舞台剧式的演员走位,镜头视角,加上剧情的推动,成为了一种独特的电影影像交响乐,很有层次感。而整部电影将舞台形式实景化,又打破了传统剧时间和空间限制。戏剧性的冲突,现实中从来没有停止过。 自由和尊重永远是最奢侈的。。。这样血性的“战争”,成为了一首永恒赞美诗。。。 --《红色赞美诗》

红色赞美诗剧照

杨索“政治歌舞片”的巅峰,一场围绕摄影机的圆舞曲。长镜头之肆意流畅调度之复杂精妙无与伦比,杨索把巴赞用于纪实的现实主义长镜头天才地改造成不断运动展示丰富象征含义的形式主义长镜头,摄影机不再是旁观的叙述者,而成为这场宏大舞剧能动的主角。音乐的运用是电影的另一大亮点,此起彼伏绵延不绝的歌声一层盖过一层,象征不同阵营力量的对比,渲染情绪的同时兼有叙事的作用,仿佛也拥有了生命。影片用抒情诗式的表现方式叙述一场失败的革命,裸女、蜡烛、转圈、白鸽、火焰等杨索惯用的符号使其充满形式感,作为个人的情感消解到集体的情感之中,这是红色的赞美诗,革命的赞美诗,作为现实的革命失败了,但在浪漫想象的彼岸,系着红绸的驳壳枪最终击倒了统治者,永恒的革命精神在华沙曲的旋律中得到了升华。

红色赞美诗剧照

从形式层面上看杨索标志性的长镜头依然在线,但是长镜头所带来的沉浸感完全消失,观众与电影世界产生了分离,让人无法产生共情。而杨索的调度虽然流畅,但是人物的符号化与机械化相较于《红军与白军》更加严重。(红军与白军尽管人物都是符号化并且简单对立而且观众不知姓名的红军与白军,但是剧情多重反转以及最后红军义无反顾地就义是非常震撼的,而《红色赞美诗》则缺少这种人道主义精神的震撼感)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杨索而言,演员只是他用于画面营造进而自我表达的工具,但是很明显这与他试图采用的人道主义视角格格不入,他试图唤回人的主体性,却又消解了人的主体性,实在是有些一眼难尽。影像的外在形式完全盖过了内容表达,一切都是为了形式,不过摄影调度这些的确让人目瞪口呆,而就形式与导演功力而言的确值得褒奖。戛纳最佳导演实至名归。

我们是团伙,也是火团,心如死灰把气孔引来,心血来潮把气味隐去,千奇百怪被安静地供奉,千刀万剐被恭敬地跟风,漏出的希望欲盖弥彰,歌咏比赛是念想的集装,没有了XX会反而更好,但OO围在了这些谁要,路从左下角把人拖动,时间被绕到前面拧松,裸到四处碰壁,巅峰叠到瓶底,无所不能的红倍受尖熬而无处不在的绿倍受谷舞,历史的长河在赞美诗里涨肚。

太诗意了,象征手法的抒情诗,强悍的镜头调度,红色的运用极度精神化。红色的发带,红色的火焰,绑在耶稣像上的红丝带,手中的红色勋章,飘来红色的溪水,红色连衣裙,系着红丝带的枪,心脏流血的鸽子,弹唱至死的诗人,庆典中的集体歌舞,唱到天黑的红歌,第一次感受到仪式般的革命带来的震撼。

意识形态宣传片,一部浓缩的共产主义革命史。火焰和鲜血,红丝带与红勋章。鸽子(?),羊群,粮食,武器,裸体,教堂。演员被完全作为表意符号,通过排列变换和歌舞场面等舞台化的调度来表达各种含义,牛羊成群、房屋古旧的草原显然是整片匈牙利国土的同义语。军队和人民从来不是截然对立的,往往表现出一种水乳交融又不得不手足相残的矛盾。美中不足的是说教的意味太直白太浓重,镜头虽然长,但是在视听语言的表现上显得单调——大全景交代群体,在人群中寻找最重要的事件并推成特写以强调(非表情而是身体)。溪中淌血,被皮鞭驱走的一切又卷土重来;红衣少女,人民终于拿起了武器,枪口所指之处溃不成军。

红色赞美诗完整版剧情介绍

作为导演最著名的影片,《红色赞美诗》诗意地叙述了发生在19世纪90年代匈牙利的一次农民起义事件。影片审视了起义的本质,探讨了道德与暴力的问题。影片运用象征性的影象和语言,将红色运用到极致,并以导演特有的风格拍摄,全片仅有28个镜头。影评人认为杨索的叙事风格与芭蕾舞剧中的技巧非常相似。那些采取不抵抗政策的农民只是为了争取基本权利,与当局政权以及后来的军队陷入僵持状态。所有农民在对峙中休战片刻,庆祝自己的节日。之后,他们继续抗争,结果却以悲剧收场。
  获奖:1972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第2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米克洛斯·杨索 第2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最佳导演米克洛斯·杨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