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电影大全 > 沉寂的往事

沉寂的往事(1994)

沉寂的往事

评分:7.7 / 地区:俄罗斯 / 德国/ 片长:77 分钟 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 热度:118℃
类型:剧情/ 语言:俄语 编剧: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主演: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Sergei Barkovsky/Yelizaveta Korolyova
状态:720P高清更新:2016-10-25
影片别名:呢喃语页 / Whispering Pages / Tikhiye stranitsy

沉寂的往事下载地址

沉寂的往事影评or剧照

不愧为塔可夫斯基的爱徒和继承者,一开始的那个镜头就给镇住了。当你以为是《潜行者》加《乡愁》的时候,与颓废、破败相称的声音成了主角。特别是那个楼上人们陆续跳进梦幻世界的固定镜头,还有随后的那个像印象派画家画阳光下颤抖的空气一样的长镜头等等,“往事”氛围这块索科洛夫是拿捏的死死的。

沉寂的往事剧照

色彩,就像将遥远星系的彩照与年代久远的相片糅杂为一体。而影像的质感也仿若如此——在绚丽斑驳之中显出沉寂凝重。觉得,这是视觉的泥淖,及下沉的诗意。

沉寂的往事剧照

所有的,细碎的,都像雾一样散了。幻想着某种苦闷的黑与白,流动的苦痛荒凉,有如灰色粗糙的沙砾的帘,有无穷无尽的弥漫,轻声呢喃,缓缓作上。索科洛夫总是以黯淡沉寂的影像,颇为极端地,一面是浑浊粗颗粒的颓美感,一面是癫狂厚重的生命之难。或许正是一出「罪与罚」。

沉寂的往事剧照

影片写意而沉默,较多的定格镜头,倾斜的、模糊的视角,轻声细语的独白使影片显得空灵而颓废,抽象的结合光与影的影响下更是加强了这种气氛。

沉寂的往事剧照

迷人的索科洛夫。1、将事物导向某种极致只为了更好地审视它的真实状态。精巧光影雕琢的是沉郁的内心世界,一派破旧扭曲亦是如此。虚焦滤镜下灰暗色调的水雾缭绕,似有呢喃细语徘徊耳际,那份缓慢流动的静谧诗意,其滞留感更甚于塔可夫斯基。2、《Whispering Pages》不仅是单纯地把十九世纪的俄语文学转化作银幕上的动态影像,更以独具匠心的视听表达联合主题所述(个人至集体的迷茫)对接今日俄国。3、抚摸石狮内壁,一种自身缺失的母爱寄思。4、确有表现主义之形。

沉寂的往事剧照

开场特别得《乡愁》。这部电影让我开始思考一件事,就是对于这些凋敝的景象,或许有很多人已生活在其中,而当这些景色被放入电影的时候,观众为什么才感觉到寂静与美呢?或许这就是运动、构图、电影的“框架”带来的吧。银幕作为一个框架=选定,它框限了那些它意图给你看的,再借其暴力性暴力着你去看。

沉寂的往事剧照

让一个明显神魂颠倒的男人沿着阴暗的运河漂流,并穿过洞穴式的隧道,对果戈里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展开沉思。我们通过飘移的雾霭看到隐隐约约的动作;偶尔,白桦林在场景中叠印闪现。

沉寂的往事剧照

看完这部我意识到我永远无法参透索科洛夫 死亡作为永恒命题在他眼里是否痛苦?人类经历的一切都是痛苦 男主躺在石狮下躲在阴影里定格成为最后一页 这个镜头实在令人难忘 马勒:亡儿曲

沉寂的往事剧照

文艺的,太文艺的……游走于黑白与彩色之间的赭红画面搭配吊诡的镜头角度,一个混乱肮脏又压抑绝望的民族缩影跃然银幕,不那么纯粹的固定镜头连炫技都省了,一路向下沉浸最深的黑暗。水中虚幻的美好倒影和狮爪下无助的灵魂大概是隐喻的明示——当然,对斯拉夫民族历史不甚了解的我,也可能压根没看懂吧

据说是陀氏、果戈里和高尔基的融合。但到了这部片子里,人物是没有内在联系的,含糊不清的、表面看似毫无逻辑的对话,不如说是充当氛围的作用。如果有梦,反思的荒诞的梦,就应该是这种。缓慢倾斜的长镜下是狂欢的末日。那个跳井的场景,构图是极其牛逼的。思绪漫过的地方,水面泛起白烟而鸣。

索科洛夫先生得经历过多大的苦难才能拍出这样沉重的电影啊!太压抑了,好像他肩扛巨大的十字架在泥地荆棘里艰难前行。他的电影让人看不到一点儿希望。我想,他肯定不是在装深沉,这玩意真装不来。或许是历史书读多了,[发呆]他的电影对我产生不了任何共鸣与启发。

发了霉的建筑,衰败的环境,烟雾弥漫与湿冷,失去灵魂,颓然的人们,如死人般的脸,美丽而柔美的颗粒般的镜头,渗出呢喃细语的诗意。

沉寂的往事完整版剧情介绍

  一个男人走进个黑暗世界,在陵寝般的门廊与棺材似的房间如梦游者行走。有时,声音细琐如飘溜耳际的空气;有时,它们又排山倒海狂怒袭来。胝人杀人,有人牺牲,神在哪里?什么又是这些人的罪恶与惩罚呢?通过精巧的光影控制,这片赭、褐色的世界,几乎打破黑白与彩色的分界,诗样的、冥想的,强调出亚历山大.苏古诺夫别树一帜的实验风格。厚郁的生命省思,毫无意外众多影评人视他为塔科夫斯基接班人的殷望。《呢喃语页》那个无名的"英雄",在某些层面,令人联想到塔科夫斯基的《安德烈鲁布烈夫》。
  汉斯-乔钦史拉格评道:本片缓慢、沈思的步调,意不在动作,而是看不见的"内心演出",以及可见的《呢喃语页》。其目的是要让观众深刻地思虑"罪与罚"这个永恒的主题,同时也触及生命中的社会、宗教意义。由此来看,这部电影不仅在刻划"十九世纪俄语文学",更在暗指这个主题和今日俄国的相似性。这是苏古诺夫对他的时代,他的传统,所做的一次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