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电影大全 > 红月

红月(2020)

红月

评分:6.4 / 地区:西班牙/ 片长:84分钟 导演:路易斯·帕提诺 / 热度:309℃
类型:剧情/ 语言:加利西亚语 编剧:路易斯·帕提诺
主演:卢比奥·德卡米尔/阿娜·马拉/卡门·马丁内斯/皮拉尔·罗德罗斯
状态:1080p高清更新:2021-01-03
影片别名:Red Moon Tide

红月下载地址

红月影评or剧照

8.9/10 #SIFF23rd 人与自然似乎形成了宗教语境上的对立,人与人造的建筑(室内景观)似乎代表类似基督教的正统(屋内的灯光如Basilica式教堂,光下静态的动作似是祈祷),而自然是多神信仰的异教分子(死去的鱼,红月下的蝠鲼),正如那些老妇拿出的木刻板画或蚀刻画中那样的Grotesque。在最后白布将置于自然中的人笼盖时,物化被完成,异教的神迹出现。人的行为不是构成图像的“比拟”(Analogy)的必要条件,而是地貌,干涸田野是米勒的收割者,似是液态凝固的礁石是特纳的海浪,大坝把现代性加入,把处于当下的观众拉入那个幽暗的隧道,被流放到这个荒岛。没有足够的连贯行为去指示时间,反复出现的村庄小道和海边礁石,“永恒”的确被展现,但不是通过“停滞”,而是毫无缺口的自我反复和迭代。不评价声音的使用,超出了我当下专业范畴。

红月剧照

#2020.SIFF.10#3.5,并没有处在我所能理解的维度,我更倾向于把红月和潮汐波动联想到一起。如果将整部片子在视觉上拆解,分解出的是一幅又一幅美轮美奂的摄影作品。大量地使用平移横摇,保持画面的稳定静止,更讲究对于镜头内的人物调度,而画面中如同雕塑般静止的人物,还有拍摄群像时极具层次感的人物站位,都让我想到杜琪峰。红月出现后对于画面的重塑不仅是色彩上的,同时还有画面内容上的,从上半部分直接展现完全空旷的场景,到后半部分醒来的人重新踏入,画面内容和传递的情绪都已经实现了新的变化。比较印象深刻的还是全片几乎没有人物间的对话,台词念白以一种无声呓语的方式呈现。最后一段依稀看到《2001太空漫游》的影子,但总归又觉形似神不似。

红月剧照

频闪的太阳将其崇高性替换为人工性,一路退回到钨丝灯甚至烛焰的联想。演员从“模特”变成“模型”,如同在自然地理博物馆中陈列的人偶。与人的静止相对照的是自然从宏观到微观的运动。同时,人的言语依然于画面中流动,证明这是一个“后”而非“前”的世界。自然之物早已不再纯净,一如片中的大坝,成为那个堤岸怪石的等同物,它早已进入人类的符号世界,承载诗意、隐喻或是想象。摄影机本可以承担更多,而不是回到艺术片的所谓范式里,用固定缓慢的姿态,间或模仿老塔。它成为博物馆的橱窗,在科斯塔式的布光下,总是一再回到舒适而非冒犯的艺术效果里。虽然这片子压根没有性别议题,但是月亮,大海和三女巫,这些占据了电影核心的符号都是阴性符号,值得玩味。

红月剧照

整部电影仿佛像被施了「咒术」一般,每一个特写镜头仿佛都在「似静非静」中辗转迂回,令人好奇又恐惧的未知事物,非常典型的「体验」式作品,因为不需要去理解和揣摩任何一处镜头语言,只需要去感受自然的神秘气息。静谧氛围中「红」与「白」的色差产生了独特而强烈的视觉割裂,白是故事中想要隐藏的秘密与欲望,另外的红则是裸露于故事之外的原始与野蛮,影片多处「定格」在「白布影像」的镜头仿佛在进行关于生与死的祭拜仪式,又仿佛像带有「邪典」性质的宗教符号。前半段的「人文」效果与最后布满红色「血腥」味的生猛令人眩晕,当随着恐怖的回音戛然而止的时候,却使得各种感官只剩下空洞而残缺的「未知」影像。

红月剧照

#SIFF2020#一次值得肯定的尝试,可惜心有余而力不足。以一个有力的姿态确立了前提:环境描写(包括人物的存在形态:困囿于荒村的“游魂”,被科斯塔式光影及声音层次充分渲染);及对自然的本体性恐惧(援引《反基督者》:Nature is Satan's church.)。余下露怯,几乎只是在安全区徘徊,未能开启有力表达,既无力转向“启示录”叙事,也未有打开时间维度(“月亮是怪兽,因为它吞噬时间”)抵达湮灭本身。以及,前段旁白是致命的,太过明确,近乎中断了影像的韵律。离科斯塔和阿彼察邦距离尚远。

红月剧照

一部适合在影院观看的电影,声效非常骇然而庞博,以某种想象中的宇宙「白噪音」将观者包裹,机械且具有生物形态的环境音几乎全程跟随,契合“人类是大海的梦”,一个远古的梦;这个超出人类认知范围的梦境,由蛰伏在深海的未知恐惧源操纵,「红月」是其被唤醒、呼应、升腾的催化剂,潮汐的节奏涌动着蜕变的预兆。这种节奏也暗合色调的变化,从暗铁锈红逐渐洇染成残阳如血,杀气指数的悄然升级;影像基调与文本诉求的高度一致。局部光源的聚焦形成特殊构图,大块浓郁黑色层层围住叙事核心,再次见证佩德罗·科斯塔附身。

上至皇帝祭天,下至百姓观影,形式感通常都服务于仪式感。极为重视形式感的《红月》已经和「百姓」没关系了,因为活生生的人在这部美术馆作品里都是「死」的。他们像作者塞进画面当中的素材,仿佛诉说着,这是一部关于人的电影。但很可惜,这是区别于《信条》式的另一种影像霸权。这种霸权也不可避免的剥夺了「影评人」作为「人」的感知能力,使得「影评」沦为一种对于「行尸走肉」的注解。从阴暗、神秘和不被人感知的地下,到敞亮、科学和可供人想象的展厅,某种意义上来说,美术馆仍是艺术的坟墓。

比杜拉斯更极致,在设定上即完全放弃了影像中的运动与时间。高概念所带来的几乎静止的画面是挑战观众的认知的,同时也是打开另外一条观看之路的钥匙。可以看到的是两个不同时空的互相映照乃至纠缠融合,因事故的发生现实世界的人们的幽魂纷纷躲进“虚空”之中,凝视着他们僵直的身体吟诵着未知的语言。在整体情境的构建下,神秘的并非女巫或是白色的棉布,而是海水的翻涌与海风的震颤。它们就像是红月派遣到人间的奸细,每一次的运动都在为最终红月的到来而埋下祸根。

前面睡着了…到中后期开始认真看 全程都是如同沉浸在梦境中的状态 耳边是陌生男子和女子的喃喃自语 无处不在的鬼魅 视觉冲击的红色海浪 故事分为三大段 卢比奥消失 作为女巫身份的母亲进行召唤 卢比奥出现但发生灾难(可能有理解上的误差)真的挺难与导演达到共振 概念太高或者说文学性太强 初看风格跟灯塔给我的感觉差不多 但比灯塔更加有厚度 希望之后还有机会欣赏

4.5+。SIFF第十八场。无论是摄影机还是被摄物都很少做出任何具有创造性价值的运动,因此几乎不存在真正的镜头和镜头语言,只有数个围绕着永恒的静态构图而变化的动态瞬间在听觉的包裹下流动。唯一例外的是那个大角度摇镜,缓慢地寻找看不见的音源,是影片中少数的、感官调动性极强的段落(区别于其它段落的壁纸式的观赏性或直观冲击力)。

看了红月之后更加确认凡洞的厉害,真正优秀的叙述是完完全全交给自然视听的。此处已然了得但还觉得不够,反而旁白呈现了某种破坏。红月的问题在于人物与环境的隔阂,既没有完全归于自然也没有意图强调表现,若是像塞拉那样优雅的处理可能会更好。红色滤镜下的白袍就是闪亮的宝石,最后这哪里是泄洪,这俨然已是超新星爆炸。

海洋即怪兽,被红月之潮吞噬便是进入巨兽腹中,对应隧道的意象。大坝更像是人类对抗自然的象征。摄影美,尤其是远景,而每一幕都像一幅照片(让人想起James Benning和Roy Andersson,但又与两人完全不同)。虽有叙事框架,但意象和诗意的成分更多,如果在HKIFF就大概在「诗影像」单元。

红月完整版剧情介绍

故事发生在加利西亚海岸的一个村庄,这里的时间似乎停滞了。当自然和动物自由活动时,每个人都处于反射性的瘫痪状态。然而,我们仍然可以听到人们的声音,就好像他们在另一个平行的维度。这种感觉就像置身于一个充满幽灵的地狱。三个女人出现了,她们似乎能够在这两个维度之间移动。这些女性正在寻找卢比奥,此人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潜水者,但他最近失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