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电影大全 > 浪潮

浪潮(2008)

浪潮

评分:8.7 / 地区:德国/ 片长:107 分钟 导演:丹尼斯·甘塞尔 / 热度:102953℃
类型:剧情/ 语言:德语 编剧:丹尼斯·甘塞尔/彼得·图万斯/Todd Strasser
主演: 约根·沃格尔/詹妮弗·乌尔里希/马克思·雷迈特/克里斯蒂安妮·保罗/弗雷德里克·劳
状态:1280p高清更新:2021-06-25
影片别名:恶魔教室(台) / 白恤暴潮(港) / 波浪 / 挥手礼 / The Wave

浪潮下载地址

浪潮影评or剧照

人性不能测试!人性不能测试!人性不能测试!!人性中的恶,就如同荒原上衰败的枯草,一个火星就会燃起熊熊烈焰,玉石俱焚。而善念,则如同春芽,破土而出,要经历重重考验和压力。腐朽的资本主义呀,故意放大集体主义的弊端,却丝毫无视集体主义的优越,哼!!草原上,大树就是异类,燕雀中鸿鹄就是异类,可你见过森林里树木践踏过小草吗?你看到过鸿鹄挤兑过燕雀吗?哪有那个功夫!!浪潮、浪潮、时代的浪潮、文明的浪潮,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滴!!

浪潮剧照

只用一个星期就完成从普通学生到浪潮群体的转变,甚至到了最后,有学生因为受不了解散吞枪自杀,这一切发生的太快又缺乏足够的铺垫,怎么想都很假。 不过作为一个实验却很能说明问题。天灾人祸加上高失业率以及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如果真得有那么一个集体,大家穿着差不多的款式同样的颜色而享受着某种表面的平等,那么或许这种氛围就真得会让许多人选择参与其中。而一旦方向控制不好,产生偏差,那么就容易造成灾难。像文革像二战的日本德国法西斯化都是情绪的狂热到达一定程度所造就的灾难。所以,最好绝不要考验人性,也不轻易试探。

浪潮剧照

人都是脆弱的,当大环境不好的时候更是。总希望有人引领,教人忘去残酷的现实,吃下包着糖衣的毒药,走向毁灭自己也毁灭他人的绝路。浪潮包裹每一个人,吞噬每一个反对者。人性如此。

浪潮剧照

人性都有弱点,只要抓住人性的弱点就能从思想上控制一个人,也许会有人能在这中间保持冷静,但是谁又能说我绝对不会呢?独裁法西斯是可怕的,五天就可以让这股火焰慢慢燃烧起来,如果对立面没有及时制止,那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浪潮剧照

恐怖。 让我感到恐怖的不仅是事件本身。 而是这个事件,虽然在讲德国,却真正发生在美国。 当人看恐怖片最恐怖的地方在那里? 看客或许正是/或许将会是浪潮里的一员。

浪潮剧照

这部电影我会推荐给所有对德国的社会政治感兴趣的人,其实也不只是德国,在观点越来越极端的简中互联网,它是一部值得反复观看的好片。

浪潮剧照

德国关于纳粹的片子很多真的很发人深思,很难想象在当今所谓开放民主的社会里,独裁和集体主义的浪潮能刮得多猛(看当前中文网也能知道)不论民众到底有没有独立思考,很难讲在集体的氛围里大家能有多少站出来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所幸也总有那些人

浪潮剧照

无论是法西斯主义还是麦卡锡主义,都反映出无关意识形态,脆弱的人总是在寻找庇护的。(真心觉得影片反映的德国社会太废了,这种完全自由的享乐主义其实需要纪律与团结来修正,元首若是看到现在的德国简直要再气死一遍?

浪潮剧照

太精彩了!!本来说晚上看一半,后来就停不下来了!!!人性,狂热,到最后难以阻止的进程。警惕集体主义。不要被冲动影响!!!!

德国电影,是根据美国真实事件改编的,拍的不错,很有意思。一个中学老师为了讲解独裁的课,带领同学们成立了一个组织“浪潮”,就像纳粹一样,结果失控了,仅仅几天就失控了,出现了老师也想不到的后果。演员演的不错,节奏控制还行,不过略显细碎,表现还不够强烈。其实独裁和法西斯从来没有远离我们,让人深思的电影。不错,值得一看。

每当人们对社会不满时,都会希望一个强势的领导者出现,他们会依附于这个领导者的团体,,,因为这样他们才会有团体归宿感,自我价值的认同感。。。这就是人性,没法改变

比想象中的差了一点。独裁体制的特点之一就是忽略个体的价值和生命的天性,到今天我们还有已确认在对曾经的悲剧浩劫试图翻案,使得我仍不敢乐观相信,那些普世的人性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浪潮完整版剧情介绍

  赖纳•文格尔(Jürgen Vogel 饰)是德国某所高中的老师,该学校正在进行“国家体制”的主题活动周。由于他最喜欢的“无政府主义”课被另一位老师捷足先登,因此他只能主讲“独裁统治”课程。
  对于自由散漫的学生们来说,任何课程都只是为了学分而上。他们在课上大声聊天,无心听讲。文格尔别出心裁提出假想“独裁”的实验。在为期一周的实验中,文格尔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们对他要绝对服从。从最初的玩乐心态,这些青年男女渐渐沉湎这个名为“浪潮”的组织中,他们体会到集体和纪律的重要性,却在不知不觉中滑向了“独裁”与“纳粹”的深渊……
  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并荣获2008年德国电影杰出剧情片和最佳男配角奖(Frederick L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