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电视剧大全 >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2009)

郑和下西洋

评分:7.9 / 地区:中国大陆/ 片长: 导演:马骁 / 热度:16451℃
类型:剧情/传记/历史/古装/ 语言:汉语普通话 编剧:朱苏进
主演: 罗嘉良/唐国强/杜雨露/于小慧/余小雪/孙强/马骏/蒋昌义/钱学格/张玉善/章劼
状态:全集更新:2021-09-02
影片别名:大航海

郑和下西洋下载地址

郑和下西洋影评

冲着永乐大帝传至少给个四星了,唐国强真是适合演这些伟光正的角色,帝王气十足,李世民和朱棣的形象都一个样哈哈。郑和下西洋的壮举相对只能是副标题了

原以为罗嘉良不合适,当结束时他已是郑和。故事不仅讲了郑和下西洋,还讲了靖难之变、永乐皇帝的一生。朱棣非常狠,故意让两个儿子争皇位火拼,他的两个儿子更狠,什么兄弟情、父子情全不放在眼里,所以后来就理解朱棣了,大儿子表面顺从,却打心底反对父亲的一切,小儿子无治国之才,朱棣还能怎么选

看过,补记。记得是读研前在网吧断断续续看完的。这朱棣也不真实,伟光正。实际上,郑和下西洋没啥进步价值,朱棣反而走向了闭关锁国,而且价值观也不正,透过朱棣和方孝孺对答嘲讽知识分子,你朱苏进难道不是文人?为暴君美化?唐国强又演的特别伟大英明,不过他也一贯如此塑造人物,假!不过拍的还不错。

4.4颗星。具体的下西洋场景确实不好拍,对各个部落与外邦的描绘有些落了下乘。除此之外的剧情堪称精彩,把一个政权的开始、发展与交替演绎得热血沸腾!

为了永乐把其他人全部贬低,仁宗停海被说成逆子昏君,还说什么下西洋利国利民。国先不说,我是真不知道这下西洋哪里利了大明百姓。这老百姓真就天天被代表呗。

没想到一部看了几年都看不完的历史剧,竟然这么高分。 这剧剪的,节奏太慢,看着闷得要死,要不是冲着罗嘉良,老早就弃了,又闷又长…

作为一部复现郑和下西洋历史的正剧,最令我圈粉的是剧中对于各个历史人物的塑造。没有浮夸的演技,几乎每一个主要角色对于个人的定位都十分准确,其中我最欣赏的是宁王和永乐大帝角色的塑造。宁王从被胁迫借出朵颜三卫,到后头在宫廷巨变中出谋划策,亦正亦邪的特点被演员拿捏得十分到位,尤其是一些关键镜头中的表情神态,极度真实表达了人物的内心情感,细细品味是很有意思的一个人。对于永乐帝的刻画,带有一些雍正王朝的余味,唐国强老师的表演塑造了一个帝王的坚韧与极度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尤其是郑村坝战役中更是将这种孤独的英雄主义体现到了极致。通过这些相关人物和事件的刻画一步步展现了郑和下西洋所处时代的大环境,也更让观众体会到这一壮举的艰辛与深远影响。不得不说这部剧倾注了很多人的心血,也确实值得喜爱这段历史的人去回味。

应该叫《朱棣与郑和》貌似更恰当,看完前30集放弃了。原来没有注意过此剧,后来是看抖音才知道,奔着唐国强演的朱棣来的,这是一部男二无论从演技还是气势上都碾压男一的剧,罗嘉良感觉一直被压在一个自己毫不熟悉的频道内,演技得不到丝毫展示,这也是前30集和后30集可以分开成两个故事的剧。也许是为了控制成本,也许是为了增加集数,于是看朱棣的看完30集就可以弃了。此外,明显看得出导演对于拍宫廷剧还算可以,对于航海尤其是600年前的航海这样一个专业性极高的题材就捉襟见肘了,各种BUG比比皆是,让向来极少弃剧的我都万般无奈。鉴于后面30集没看,只能打个及格分吧。

就爱看大型历史剧,值得一看,很好的一部了解永乐王朝,大明盛世初期的繁荣景象,郑和下西洋早于欧洲一个世纪,200多只船队,当时是多么的壮观,永乐皇帝确实是一代英明睿智的霸主。

很好的一部历史剧,前半部分描述的燕王靖难,总体来看比较尊重历史。后面朱棣治国和郑和下西洋部分,还原了那段历史。如果当时的君臣能始终重视海洋战略,也许后世就不会有被坚船利炮打开国门的屈辱历史了。

这剧应该叫永乐王朝,朱棣才是主角,郑和下西洋只是插曲。朱苏进这编剧就很迷,重头戏的剧本写得豪放霸气酣畅淋漓,转头就能给你整出几句堪比神梗的“名台词”。有些人表面上是朱棣和姚广孝,背地里却是雍正和张廷玉。

第24集,1分24秒:被明成祖誅殺的方孝孺,墓碑記作:“方孝儒”。謬矣!解大紳(諱縉)帶著一批儒生,讀書人祭拜之。第58集:28分38秒,罗嘉良饰演郑和对出发船队宣言——先帝成祖(谬矣),应该是先帝太宗,朱棣崩后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长陵。嘉靖十七年(153

郑和下西洋剧情介绍

大明洪武年间,少年马和从云南被征入宫为太监,分到燕王府当随从。燕王朱棣胸有大志,在守边岁月中经受了磨炼,尤其结识高僧姚广孝后,更是开阔了胸襟。他与父皇朱元璋的海禁政策越来越不合拍。
  在跟随朱棣守卫北平和边陲的日子里,马和逐步成长起来,其良好的素质,为以后的建功立业打下了基础。
  皇长孙朱允炆君临天下,为巩固皇权开始削藩,燕王朱棣首当其冲。为了生存,朱棣被迫装疯,饱受屈辱。郑和的结拜姐姐宋莲芯,也被奸臣所谋。朱棣在绝境中毅然率领八百壮士起兵,展开了争夺皇位的“靖难”之役。战争中,马和与姚广孝、张玉等人一样功勋卓著,尤其在郑村坝一役,他奋勇救朱棣于危难,从此更被燕王视为心腹。
  朱棣开元登基后,为洗清自己的“篡逆”之名,决心直追汉武唐宗,开创一代盛世。登基之初,他赐马和姓“郑”,随之,悄然改变朱元璋的禁海国策,任命35岁的郑和为统率大明宝船队下西洋的钦差总兵官。
  永乐三年(1405年)7月11日,郑和率二万七千八百余人,从南京、太仓一带至福建长乐太平港扬帆出海。庞大的大明船队,从此开始长达28年的海外宣扬国威和寻求贸易的远航。
  朱棣是大航海的决策者和组织者。从船队出海的第一天起,他就在陆地上指挥、控制和支持着这一伟大的航程。他下令在江浙、福建、广东、湖北一带造船,并在全国范围扩大瓷器、丝绸、茶叶等出口货物的生产。同时,借大航海之机实施永乐中兴,开始编纂《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他还与姚广孝微服私访,恢复生产,与民休息。徐皇后也励行节俭,并抱病亲身劝桑。从而,使国家迅速实现了复兴,为下西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保障。
  郑和率船队第一次下西洋,恢复了明王朝对南洋诸岛的管辖,命名了景弘岛、永乐群岛等。此间,郑和船队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打击大海盗陈祖义。此人在南洋地区多年为非作歹,无人治服,致使大明与南洋航道不通。郑和率船队与其斗智斗勇,终于为南洋各国除了一害。大明宝船队在访问了南洋和南亚的占城、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古里、旧港等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均推行和平外交,迅速发展了大明王朝在海外的影响,尤其和当时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印度南部海域地区的人民,结成了无比亲密的关系。
  船队归来时,朱棣并没有被胜利所陶醉。他的目光不再是停留在“宣扬国威”或暗中寻找建文帝的下落,而是决心以更加开放的思路,支撑起一个前无古人的大航海事业。这样一来,从皇上到百姓的观念都已转变,使商品经济的萌芽加快发生了。
  那个时代,海上航行的实力,实际代表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海船的鼎盛,又象征着国家的富强、技术的发达,文化的进步。随着郑和船队走向海外世界,这位君王不仅追求“四海宾服,万邦来朝”的目标,而且,一心想开辟唐宋以来出现的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广泛传播到东南亚和亚非大陆。
  在此基础上,朱棣还开始了一系列更大的手笔。其中之一即决定将北平改为北京,下令大规模营建新的京城,包括今天的故宫,基本上还是明初打下的基础。
  朱棣让郑和在与西洋诸国交往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德服人,不恃强凌弱。经济上则厚往薄来,给予各国诸多好处,树立了泱泱大国的风范。在当时的世界上,大明船队很好的发挥了一个大国维护地区和平的作用。郑和在此期间,率领船队在马六甲和忽鲁谟斯等国建立了货栈,与阿拉伯人、波斯人、欧洲人广泛展开贸易。锡兰国篡位者亚烈苦奈儿背信弃义,想劫持大明船队,郑和出于无奈被迫还击,但他始终坚持“自古知兵非好战”的信条,以智慧和宽容,正义与威力,来化解两国之间的危机。
  徐皇后的病逝,使朱棣伤心欲绝。好在大明船队再次航海归来,特别是郑和将桀骜不逊的亚烈苦奈儿押来大明,听候皇上裁决其生死时,朱棣以中华文明来处置此案,最终感化了这个凶暴的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