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电影大全 > 1944

1944(2015)

1944

评分:8.2 / 地区:爱沙尼亚/ 片长:100分钟 导演:Elmo Nüganen / 热度:5370℃
类型:剧情/战争/ 语言:爱沙尼亚语 / 德语 / 俄语 编剧:Leo Kunnas
主演: Märt Pius/Maiken Schmidt/Kristjan Üksküla
状态:DVD版更新:2022-09-24
影片别名:

1944下载地址

1944影评or剧照

战争片不必枪炮作响,杀得你死我活,有时反而会掩盖主题,模糊焦点。战争片的使命并不在于宣扬胜利,鼓吹意志,而是在于反战,在于反思。 《一九四四》静水流深,讲述了局内人的困惑和局外人的无奈。没有那么多的暴力血腥,却是十足的残酷无情。 因为《一九四四》有关于民族的困境,有关于伦理的陷阱,其核心关注的是“人的境况”。

1944剧照

处在两个大国之间,从来就不是一件幸事。爱沙尼亚的苦楚,立陶宛,格鲁吉亚,乌克兰能理解,波兰更能理解,后者在历史上所受的苦难,远超前者。 一九四零年,苏联人侵入爱沙尼亚,带走了七万人从军,一九四一年,德国人又打了过来,带走了五万人从军,整个二战,爱沙尼亚牺牲了二十三人,占总人口的八分之一。 相比德国人,爱沙尼亚人更恨苏联人,这在影片中有呈现,他们视德国的入侵为解放。斯大林是个不折不扣的恶魔,是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梦魇,在他统治下,富裕中农被剥夺财产,驱赶到遥远的西伯利亚,家破人忙,妻离子散,造成了大量人间惨剧,他们有理由痛恨苏联。 其实,痛恨苏联的何止他们,我们中国人难道就不恨苏联,不恨斯大林吗?否则,蒙古国怎么会独立出去。

1944剧照

爱沙尼亚:小国二战时各有部分公民分别加入德军与苏军,当这两个群体在战场上相遇,是各为其主还是激起心中的民族主义……从另一个视角看二战,让人有不同的思考......

1944剧照

爱沙尼亚是个我完全不了解的小国,这样一个夹在大国之间的小国在二战中被裹挟的故事,看完会不禁发问,为什么而战?小人物视角的二战,两种视角的切换,可谓精巧。

1944剧照

本片是爱沙尼亚战争片的代表作。二战里,一部分爱沙尼亚人加入党卫军,另一部分加入了红军。于是,在爱沙尼亚的国土上,不可避免的上演着窝里反。而且二战只是一个缩影。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爱沙尼亚,自古以来就是战争中的焦点和旋涡。一代又一代的爱沙尼亚人,不断为交战双方提供兵源。伤痛永难抚平。

1944剧照

东欧小国,间于大国,所谓的二战盟军胜利,对这些国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利益。这部电影的两个主角,两个阵营的切换,非常奇特的展现了战争的魔幻与现实。

1944剧照

其实是爱沙尼亚1944,建议观影前先百度~爱沙尼亚在二战中的角色,搭配送服。才能懂得为啥前半爱沙尼亚人帮德国打苏联,为啥后半又帮苏联打德国。为啥还有爱沙尼亚人打完德国又打苏联。难得的是第三方立场与视点看战争,强权欺压弱小的战争有,正义之战并不存在(至少本片如此)。所以虽然没有精良到了十分,因其思想高度,也是很应归入最佳二战片行列。

1944剧照

从一次死亡完成了德军到苏军的视角转换,展现了二战历史中最复杂的一面。对于东欧的变迁没那么熟悉,但联想下朝鲜半岛就容易理解了。

1944剧照

爱沙尼亚加入了北约,拍出了这个仇俄的片子,而淡化了二战中德国的罪恶。这个片子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意识形态的电影,称不上一部好电影。

一部好的战争影片就是这样,无需史诗般的战争场面,无需好莱坞般地宣扬英雄,而是真真实实的点燃历史中的这一束摇曳的火苗,让世人记住在二战中有这么一些普通人的经历就足够了。

二战期间爱沙尼亚人分别加入了苏联德国军队,在战场上同室操戈。电影中不同阵营的爱沙尼亚人都有人性的光辉,甚至不惜以死保护敌对阵营的同胞。

制作精良,好多镜头也好美,第一次看这种小国视角的二战片,同一个民族却是两个互相对立的阵营,主角的牺牲直接将叙事视角从敌方变成了己方,太妙了

1944完整版剧情介绍

  1944年……德军与苏联列宁格勒方面军为争夺纳尔瓦地峡进行了一连串战斗。7月,苏军攻占了纳尔瓦,这座古城九百年来一直是俄罗斯和西方世界的分界线。纳尔瓦身后的坦能堡防线是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最后防线,一群20岁出头的爱沙尼亚青年人志愿加入武装党卫军亲卫队第20师,开始在东线迎头痛击苏军装甲部队,为反抗苏联的占领而战。
  这不是爱沙尼亚第一次沦为东方和西方、德意志人和斯拉夫人交战的战场。从楚德湖的冰上大战算起,这一战斗已持续了七百多年,夹在中间的爱沙尼亚人也不可避免地被双方裹挟其中,成为历史的牺牲品。……
  到了9月,由于芬兰宣布停止同德国的军事合作并签订莫斯科停战协定,腹背受敌的德军决定撤出爱沙尼亚。苏军尾随着德军一路前进直至爱沙尼亚的首都塔林,红军中的叶沙尼亚(俄罗斯化的爱沙尼亚人)士兵也亲眼见证了,那面象征着爱沙尼亚民族独立的蓝、黑、白三色旗,于德军撤离的9月18日在塔林市的象征——赫尔曼塔悬挂了四天之后,终于在9月22日被苏联的红旗所取代。……
  占领塔林,并非苏德双方在爱沙尼亚的最后一战。……11月,在萨雷马岛泥泞、茂密的森林中,叶沙尼亚士兵顶着德军舰艇的炮火,驱逐了爱沙尼亚最后一批德军。大规模的战事终于结束了,但和平和自由仍未降临这片小小的国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仍难以抚平……
  这,就是爱沙尼亚人的1944年。